沐尸入殓

【送终】老人病危,子女应火速返家守候。老人临终,晚辈要下跪至哀,要扯下蚊帐,扶老人落气。老人落气时,要烧“落气钱”三斤六两,要放炮,送亡灵升天。

【沐尸入殓】老人死后,亲属为之洗澡,俗为沐尸。沐尸时只在额上、胸前、背部、手心、脚心擦几下。沐尸后还剃(梳)头,穿衣服,再将尸体移放堂屋“柳床”上,再行入殓。入殓时,先在棺内垫石灰,上盖白布,再撒上雄黄,然后,抬尸入棺。在空隙处填满陪葬物,即可盖棺,但棺只掩一截,直到出殡前方可盖实封棺。在死者入殓前,亲友要向死者送“寿被”,并按死者亲疏关系分次盖于棺内。

【停柩】停棺,一般为三天,乡村也有择吉日出殡,在家停棺达半月之久者。停棺期间,孝子朝夕守候在堂,不食荤,不洗澡,睡觉只能在灵堂一侧地上开铺,俗称“守灵”。

【超度亡灵】停棺期间,多请道士做开路法事,“打绕棺”,意在为死者开通道路便于升天。此时,要插幡于门外,孝子披麻戴孝,脚穿草鞋进行服孝。同时,念经忏悔,涌念阎王经,哀求十殿阎君赦却十大罪孽,即坏罪、舌罪、身罪、口罪、色罪、根罪、漏罪,垢罪、结罪、缠罪。妇女死亡,还要“拜忏”,念水径,哀诸佛消除杀害、盗窃、奇语诸罪;念血盆经,解除血盆之苦。同时,还要请艺术打围鼓,唱孝歌。完成整个法事和育经后,方可出丧殡葬。

【出殡】先由道士作发引法事。发引之后,道士撩袍挽袖,手抓一把茶叶向棺木撒去,并用绘有神符的惊堂木一拍,喝命亡魂上路。此时,抬丧的人齐大吼一声将灵柩抬出,向坟地缓缓走,去亲友们打着花圈、祭帐送行,一路炮声、唢呐声不断。

【入葬】人死后,即请地理先生看风水先择坟地,然后“打井”。灵枢抬至坟地后,先由孝子拜墓穴。在坑内撒米或石灰,放鞭炮、烧纸钱,俗称“垫井”或“煅井”。然后将棺木下井,拨正方向,孝子掩土三锄,众人奋力堆坟。三天后子女们给新坟培土、祭祀,俗称“复三”。祭毕,孝子打雨伞,用丝帕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背在背上,并拣坟前的土一坨,回家置于灵屋前,认为这样能让死者成为“家仙”。

【丧堂歌】亦称鼓歌,全境流行,遇丧。必“鼓歌”,彻夜不休,歌班多以当地中老年人善歌者组成。丧家求请,黄昏来,迎以鞭炮日“请歌”;黎明离去,鞭炮送之日“送歌”,如是两夜。通常唱“百呐经”等调,唱腔伴以锣鼓,独唱众和,有拍有节,起伏有致,唱词多以死者生平、品行为题,自编自唱,深沉悲壮,声调悠悠,如泣如诉。

换装、抹汗、落气、停丧,重庆传统葬俗拾零

重庆人的葬礼仪式,大致包括换装、抹汗、落气、停丧、报丧、丧酒等环节。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,网红城市——重庆的传统葬俗。

其一、换装、抹汗:老人快要去世的时候,家中的亲属要为其清洗身子,这在当地称为“抹汗”,就是用湿帕子在老人全身上下抹一遍。亲人咽气后,要立即为其换上新衣服,如果尸体僵硬后,再穿寿衣会比较麻烦。

寿衣通常穿三层,第一层是黑色或蓝色的衣服;第二层是白色的衣服;第三层是寿衣。之所以这样穿,据说是因为人的亡魂到了阴间会被脱光衣服,第二层穿白色衣服,是为了让小鬼把白色衣服误认为是人的皮肤,这样老人就能带着两件衣服走向黄泉路。

其二、落气、停丧:在重庆一带,老人咽了最后一口气,就称为“落气”,即老人停止呼吸的意思。当老人被确认落气后,子女要立即烧“落气钱”,意思是不让老人空手离开人世。给老人烧完落气纸,接下来就是停丧仪式。停丧就是把逝者的遗体放在一块木板上,多数为临时的门板。子女把木板置于堂屋中央,下面用两条高凳支撑着。木板下面放一盆清水,水盆上放一米筛,米筛上再放一盏菜油灯。俗语讲“菜油灯靠背,活儿都做完了”,表示人的一生到此结束了。

老人脚前要放置一升米,以作插香烛之用。身侧放置一个铁盆或铁锅,以作烧纸用。需要注意的是,客死异乡人的遗体是不能进入屋子的,只能停放在屋檐下,还要进行喊魂、招魂仪式。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,现在停尸的方式也在慢慢改变,如城里和城郊的农村,停尸常用电冰棺,避免因等候亲人吊唁活动太长而导致尸体腐坏。

其三、报丧:老人咽气后,立即放鞭炮,以告知村里的亲朋好友老人去世了。亲友邻居就会过来帮忙。再通过其它方式(打电话、托信等)告知远方的亲友,请他们过来吊唁。报丧之后,孝男孝女应穿上孝服。

但现在已经简化了,只要头上系一条白色的布帕就行,布帕叫做“孝帕”。亲朋来吊唁也会得到“孝帕”系在头上。老人停尸完毕后就要在灵前设灵堂,举哀守灵,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。而亲友在接到报丧之后,须立即前往丧家吊唁,这叫赶丧或吊丧、吊孝。前来赶丧的亲友领取孝帕之后就到灵前叩拜哭灵。

其四、丧酒

在重庆地区,不是所有人去世后都要办丧酒的。未结婚生儿育女的人死去一般不办丧酒。结婚生了后代的人去世,才有资格办酒。丧酒的时间并不确定为某日。从死者落气开始,就有客人到来,就要开始办丧酒招待客人。直到死者下葬,散客,丧酒才结束。亲友来吃丧酒一般会送礼。旧时送礼的意义应该是送给丧家一些办丧事的物资,以帮助丧家举办丧事,减轻负担。

因为旧时经济贫困,办一次丧事对丧家来说,需要支付很大的一笔开支。现在经济发达了,办丧事已经不算太大的负担了,所以送礼的物品也更加宽泛了。简单的就直接送现金,有心的就送上鞭炮、祭幛。客人们安安静静地吃喝,不喧闹不嘈杂。

有些地方直系亲属(孝子)是不能和客人一起吃饭喝酒的,他们必须吃素。有些地方有孝子发丧期间只喝稀饭的习俗。但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,很多习俗已经淡化了,孝子孝女已经不禁酒肉了。

换装、抹汗、落气、停丧,重庆传统葬俗拾零

重庆人的葬礼仪式,大致包括换装、抹汗、落气、停丧、报丧、丧酒等环节。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,网红城市——重庆的传统葬俗。

其一、换装、抹汗:老人快要去世的时候,家中的亲属要为其清洗身子,这在当地称为“抹汗”,就是用湿帕子在老人全身上下抹一遍。亲人咽气后,要立即为其换上新衣服,如果尸体僵硬后,再穿寿衣会比较麻烦。

寿衣通常穿三层,第一层是黑色或蓝色的衣服;第二层是白色的衣服;第三层是寿衣。之所以这样穿,据说是因为人的亡魂到了阴间会被脱光衣服,第二层穿白色衣服,是为了让小鬼把白色衣服误认为是人的皮肤,这样老人就能带着两件衣服走向黄泉路。

其二、落气、停丧:在重庆一带,老人咽了最后一口气,就称为“落气”,即老人停止呼吸的意思。当老人被确认落气后,子女要立即烧“落气钱”,意思是不让老人空手离开人世。给老人烧完落气纸,接下来就是停丧仪式。停丧就是把逝者的遗体放在一块木板上,多数为临时的门板。子女把木板置于堂屋中央,下面用两条高凳支撑着。木板下面放一盆清水,水盆上放一米筛,米筛上再放一盏菜油灯。俗语讲“菜油灯靠背,活儿都做完了”,表示人的一生到此结束了。

老人脚前要放置一升米,以作插香烛之用。身侧放置一个铁盆或铁锅,以作烧纸用。需要注意的是,客死异乡人的遗体是不能进入屋子的,只能停放在屋檐下,还要进行喊魂、招魂仪式。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,现在停尸的方式也在慢慢改变,如城里和城郊的农村,停尸常用电冰棺,避免因等候亲人吊唁活动太长而导致尸体腐坏。

其三、报丧:老人咽气后,立即放鞭炮,以告知村里的亲朋好友老人去世了。亲友邻居就会过来帮忙。再通过其它方式(打电话、托信等)告知远方的亲友,请他们过来吊唁。报丧之后,孝男孝女应穿上孝服。

但现在已经简化了,只要头上系一条白色的布帕就行,布帕叫做“孝帕”。亲朋来吊唁也会得到“孝帕”系在头上。老人停尸完毕后就要在灵前设灵堂,举哀守灵,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。而亲友在接到报丧之后,须立即前往丧家吊唁,这叫赶丧或吊丧、吊孝。前来赶丧的亲友领取孝帕之后就到灵前叩拜哭灵。

其四、丧酒

在重庆地区,不是所有人去世后都要办丧酒的。未结婚生儿育女的人死去一般不办丧酒。结婚生了后代的人去世,才有资格办酒。丧酒的时间并不确定为某日。从死者落气开始,就有客人到来,就要开始办丧酒招待客人。直到死者下葬,散客,丧酒才结束。亲友来吃丧酒一般会送礼。旧时送礼的意义应该是送给丧家一些办丧事的物资,以帮助丧家举办丧事,减轻负担。

因为旧时经济贫困,办一次丧事对丧家来说,需要支付很大的一笔开支。现在经济发达了,办丧事已经不算太大的负担了,所以送礼的物品也更加宽泛了。简单的就直接送现金,有心的就送上鞭炮、祭幛。客人们安安静静地吃喝,不喧闹不嘈杂。

有些地方直系亲属(孝子)是不能和客人一起吃饭喝酒的,他们必须吃素。有些地方有孝子发丧期间只喝稀饭的习俗。但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,很多习俗已经淡化了,孝子孝女已经不禁酒肉了。 

重庆市殡葬协会把关爱送给殡葬职工

11位当地最美殡葬人、239位从事殡葬服务工作二十年工龄的职工,在重庆市殡葬协会举行的大会上受到表彰。这是重庆市殡葬协会对殡葬职工给予的肯定与关怀。

6月18日至19日,重庆市殡葬协会召开第四届第二次会员大会,中国殡葬协会顾问袁家骧,重庆市殡葬协会会长何炜,重庆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副书记许显昌,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彭友谊、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昌贵,殡葬协会监事杜斌、王钢,以及来自市域内的殡葬单位会员180余人出席会议。

重庆市殡葬协会自2002年7月成立以来,在市民政局的领导下,依靠一系列的贴心、暖心工作思路,将广大会员紧紧凝聚在一起,为全国其他省市殡葬协会提供了新时期下殡葬协会工作的新思路,新理念。

重庆市殡葬协会此次在全市评选出11位“最美殡葬人”,为会员单位满20年工龄的239位殡葬职工颁发荣誉证书,通过挖掘出殡葬事业发展的见证人,传授人和智囊团,让“表率”为新殡葬人做好传帮带,为重庆市殡葬事业向纵深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